在寂与寞的川流上

第十七章(上)

思拓的优势在接下来的评估中渐渐凸现,最终脱颖而出,成为我们新的合作伙伴。

程奕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受到许多孤立和压力,但最后结果,出乎意料的顺利。

从穆彦到纪远尧,到参与联合评估的各方面,对选择思拓这个最后的结果都没有异议。

思拓本身资质实力无可挑剔,唯一可诟病的,就是评估期间私下与我方人员接触,当然这是我没有任何凭据的“心知肚明”——按照公司制度,这个理由足可以取消合作。但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,若严格按这个制度追究,我们的许多合作方都得被取缔。

用穆彦的话说,“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”,一板一眼讲职业化,站在大众规则的对立面,孤立的只是自己。他的这种态度,自上而下影响着整个企划市场团队。

这项工作由程奕主持之后,纪远尧就很少主动过问,完全放权给程奕。我的份内事,也仅是每天向他提交各部门工作简报时,将这一并提到,按进度汇报。他偶尔问及我对思拓的看法,我也不添加主观意见,实事求是反馈。

孟绮私下接触过思拓这件事,我没有告诉纪远尧,只如实提到了思拓的人向我提出过约见。纪远尧对此一笑了之,什么都没说。

为了这件事,我和方云晓差点起了争执。

她觉得我犯了大错,既然觉察到了,就不该为孟绮隐瞒。

我不这么想。

孟绮如果真的做了什么,另当别论,但她也可能只是常规交际手段,未必就有坏的意图。即使是穆彦也有看不见的人脉网络,有些事是在公司默许范围内的,真要深究也无从深究。程奕需要对思拓有公开和私下两个层面的了解,他不出面,应该是怕在敏感时期招惹不必要的猜疑。也许这就是孟绮对于他的价值,是他迫切需要一个助手的原因。

捕风捉影的倾向性猜测,既不是我愿意做的事,恐怕也不是纪远尧安排我参与此事的目的。眼下已经足够复杂,我再去说些是非,除了显得小人得志,能有别的意义吗?

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

在这一点上,我没有什么犹豫,纪远尧如果真的希望我履行锦衣衞和包打听的职能,这份工作我也不可能长久做下去,它有违我的底线。

另一种顾虑,我一时无法说服自己否定,隐隐约约觉得,在思拓被选定的背后,仍有另一个人伸出手的影子。

“你说穆彦?这太夸张了吧!”

方云晓听我这么说,几乎叫起来。

如果没有看到BR那份报告的疑点,我也死活不会往穆彦头上想。

疑窦的种子一旦在心裏埋下,发芽抽枝,藤蔓缠绕,很快就密密实实缠得人无法脱身。

论人脉,穆彦在那个位置上时间不可谓短,BR也好,思拓也好,他有什么理由不比初来乍到的程奕拥有更多人际优势;他全程不吱声,任凭程奕引了思拓进来,真的是在退让吗?

穆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,我从来没有真的去想过,只记得他的英俊、冷漠、闪闪发光,就算失落与难过的时候,也没有想过他会有月球的另一面。当这个念头终于从以往眷恋里挣扎浮现出来,我的难过是钝的,不再像听见方方那番话的时候一样锋利。

方方听着我分析,听完很久不说话,闷闷喝了一口可乐,“我觉得,你辞职换个工作吧。”

我一愣。

“你不觉得累?”她翻白眼,“听你整天说来说去,我都要吐血了,这日子过着还不如在小公司里拿个饿不死的三千块,磨磨洋工摸摸鱼,少受点活罪。”

我抬眼看她,回味着这句话,一时没有回答。

“以前你哪来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,照这么下去,你离……你离更年期也不远了。”方方的话,在最后半句迟疑了一下,也许原本要说的不是“更年期”,是更不愿看见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。

我了解这个朋友,如同她了解我。

混,也是一种活法。

就这么没心没肺地混下去,一天天泡在格子间里,和文件们厮磨,靠八卦磨牙,随波逐流地被推来送去,从二十四五岁,混到二十六七岁,再就是三十岁了。我会始终以仰望姿态,看着穆彦这样的人闪闪发光,越走越远;在同时起步的孟绮面前,我的目光越来越低,某一天开始称呼她一声孟总,然后向新人们慨叹,当年孟总是如何如何……

起初在外面站着看,觉得五光十色,什么都诱人;一头热望扑进来,撞个灰头土脸,自信动摇,意气消沉,蜷起身来,安分守己地混日子……要是没有之后的变动,我会一直这么混下去,或者忍耐不住离开。

“可是方方,我喜欢现在,不喜欢以往。”